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综合 >> 
焦点热门:让你一次看个够!走三湘大地,探非遗之美

时间:2023-07-03 08:16:46    来源:湖南日报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实习生 宋科铖 刘以熬 赵映雪

湖南是非遗文化大省,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137项、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410项,其中9项更是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非遗项目,正如一幅丰富多彩的长卷,承载了湖湘文化的厚重底蕴,如今在湖南各市州的传承人们的努力下,湖南非遗正在“活起来”、“火起来”。


(相关资料图)

6月30日,三湘都市报记者实地探访了众多非遗项目,采访了一批非遗传承人,深切感受到湖湘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沙

她要用一辈子来种“湘绣”这棵树

长沙作为历史名城,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既是长沙的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产品。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线”、“以线晕色”多变的针法绣制出独有的潇湘神韵。

“传承和创新,听起来像是两个对立的词汇,但在我看来它们可以有效融合。”近年来,湘绣代表性传承人江再红带领团队大胆革新,将现代的设计,包括灯光、电子等与刺绣相结合,通过工艺流程的简化、原材料的创新、取材的创新等,将湘绣产品由“大”变“小”,推出更多受年轻人喜爱的湘绣产品,扩大湘绣客户群体。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江再红说,她愿意用一辈子来种“湘绣”这棵树,让它茁壮成长。

怀化

侗锦织造与芦笙音乐相得益彰

怀化是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侗锦织造技艺和怀化芦笙音乐独具特色,成为怀化非遗的亮点。

侗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粟田梅,她12岁随母研习侗锦,15岁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16岁掌握复杂的“八十八纱”纺织技术。

邵阳

呜哇山歌传承非遗之魂

“打起来,唱起来,唱得青山翠鸟飞起来——呜哇呜哇——”

花瑶呜哇山歌是一种“高腔山歌”,是花瑶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老民间音乐。原始古朴的自然风光给了花瑶人无限的激情和灵感。它产生于花瑶劳动人民中间,人们在山上砍柴、狩猎、伐木、采草药、挑担及田间劳动时,都会唱上几句,成为湖南非遗音乐的一大亮点。

“只要有传承人在,传统非遗就能复活。”隆回花瑶呜哇山歌传承人陈治安介绍,在他父亲去世后,陈治安挑起大梁,在本村开展培训的同时,推动呜哇山歌进校园,现已带出了一批徒弟,并与景区建立了演出合作关系。

郴州

让伴嫁歌之花开得更艳

郴州市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嘉禾伴嫁歌是代表之一。

在嘉禾县,嘉禾民歌最具特色的就是伴嫁歌。它发源于秦汉间、唐宋时,表现形式已日臻完美,明清之际则达鼎盛。

“伴嫁歌是我们这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歌谣,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让伴嫁歌这朵绚丽的花开得更鲜艳。”已经70岁高龄的嘉禾伴嫁歌非遗传承人李静珠说。

益阳

千两茶制作技艺荣登联合国名录

益阳千两茶制作技艺作为湖南省非遗项目,荣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工艺发源于益阳安化县,清代,当地茶商为便于运输,将黑茶踩捆成小圆栓形,每支定为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

“要在生产过程中将制茶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千两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胜夫介绍,“千两茶”制作技艺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全程共有杀青、揉捻、烘焙、踩压、扎箍、锁口等23道工序。

李胜夫表示,非遗不但要留下影像资料,更重要的是要留下实物样板,这也是所有制茶技艺传承人的义务和责任。

湘西州

土家族吊脚楼:建筑的艺术

湘西州拥有苗族武术、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湘西苗族服饰等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这些非遗项目,展现了湘西州各民族共融共进的文化特色。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传承人彭善尧介绍:“我们吊脚楼的建造技艺代代相传,它不仅是我们土家族的象征,也是湘西州多民族文化共融的见证。我们将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张家界土家族风情园吊脚楼群、荷花园吊脚楼群、立公桥吊脚楼,湖北恩施土家风情园吊脚楼群,彭善尧设计修建的吊脚楼让土家族的这一民族符号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常德

丝弦传承焕发新光彩

常德丝弦以其独特的音质和韵味,成为湖南非遗音乐的代表之一。演唱时用扬琴、琵琶、三弦、胡琴等丝弦乐器伴奏而称之为丝弦,还因用常德方言演唱,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故称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拥有一百多个传统曲目,大部分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其中以《宝玉哭灵》《鲁智深醉打山门》《双下山》《王婆骂鸡》《昭君出塞》等最为著名。

近些年来,常德一些学校还成立了“丝弦表演队”,让孩子们在感知、体验中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株洲

釉下五彩瓷,千年匠心传承

“香馥馥,色浓浓,欣看瓷艺夺天工。”株洲市醴陵陶瓷烧制技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千年的历史,成为湖南省非遗项目的代表之一。

醴陵釉下五彩近一百道工序,突破了单色装饰的局限,陶瓷的装饰也有了斑斓的色彩。醴陵釉下五彩至今仍延续着创新和进步,醴陵陈扬龙窑的申彬延续其父亲新创的“薄施淡染”工艺,让醴瓷再焕生机,在四年一办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申彬的作品《洛阳春晓》脱颖而出赢得金奖。

岳阳

君山银针,千年茶韵飘香

岳阳君山银针始于唐代,传承千年。一杯茶,一种景,君山银针以独特的冲泡形态和香气四溢的品质,成为茶叶市场的翘楚。

银针茶复杂的制作工序与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成就了其醇厚干爽的韵味,君山茶场负责人易琼辉表示:“君山岛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气候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一年只采一季,通过“双焖黄”的核心制作工艺,将中国优秀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底蕴展现得淋漓尽致。

张家界

板板龙灯,欢乐的传承符号

张家界的板板龙灯,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在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活动中表演,在板凳上放置灯笼,将蜡烛放入灯笼中,扎制精美的龙头、龙尾。板板龙灯队伍会走进村寨,载歌载舞,给人们带来喜庆和欢乐。

板板龙灯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乃至上千人,视觉冲击力强,场面极为震撼。

“我们有责任去发掘、宣传和保护,让这些民间艺术焕发生机,让非遗‘活起来’‘走出去’。”板板龙灯非遗传承人刘汉洲说。

永州

敲梆凝聚瑶胞不屈的精神

永州历经2200多年的发展,当地民众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永州敲梆。

“梆”以前是江永县千家峒瑶胞们守山用的响器。当粮食成熟,瑶民们就会聚在一起敲响竹梆,用粗犷的呐喊声,激昂的敲梆声驱赶野兽。后来,这一传统习俗逐渐演变为舞蹈“敲梆”。

敲梆非遗项目传承人赵开新有一次在节目彩排时,不幸从竹竿上摔落下来,全身多处骨折。事后,她说:“这是弘扬我们瑶族的文化。值得!”这就是敲梆的魅力,它敲出瑶族人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娄底

梅山武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娄底的梅山武术是湘中地区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

梅山武术传承时间久远。未曾习武先习德,梅山武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动着梅山武术发展进步,也不断打磨着习梅山武术之人,德武双修,梅山武术对人身心皆宜。

湖南武术界的九段武术宗师、今年78岁的晏西征,不断丰富梅山武术内涵,让梅山武术成为走出国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旗帜。

衡阳

古法造纸技艺再现光辉

耒阳蔡伦古法造纸技艺,作为衡阳市的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经传承了千百年。

手持抄纸竹帘,在混黄的纸浆池中抄出一张张湿纸,现年62岁的刘俊扬依旧在自己的古法造纸坊中重复着“蔡侯纸”的制作工序。

如果完全依照古法,一张“蔡侯纸”的制作就要经历两个季节。曾经,“蔡侯纸”因其繁琐的工艺渐渐被市场抛弃,耒阳的造纸坊也慢慢安静下来,刘俊扬也曾为生计奔波,但最后还是选择回到了这里,“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可不能在我们手上失传。”

湘潭

70余道工序做一把伞

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是我国三大流派之一,距今约有600年的历史。

油纸伞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而且全部依赖手工完成。民间有谚语: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传承人周汉宇告诉记者,从选竹到最后制成一把油纸伞,需要半个月的时间,期间需至少三个艳阳天,用来完成晒伞骨、上桐油等特定工序。

标签: